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综合新闻>>综合新闻>>正文
教育部网站刊登我校校长严余松采访实录:扎根天府大地办大学 回归应用之魂育英才
2018-06-23 10:08 校地处    (点击: )

——奋进之笔“1+1”走进四川中央媒体采访团来校采访情介绍

成都工业学院院长 严余松

欢迎大家来到成都工业学院开展调研采访。下面,我就学校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回归”,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一流人才的办学实践向各位做简要介绍。

一、具有百年悠久历史的新建本科院校成都工业学院基本情况

成都工业学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省教育厅主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地处四川省成都市,前身创办于1913年,是辛亥革命后四川省举办的第一所实业学校,历经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和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等多个历史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长期直属原国家电子工业部,1987年起改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省电子工业厅主管,2000年调整为四川省教育厅主管。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成立。

建校一百余年来,学校从未间断过办学,始终秉持“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校训和“严谨、朴实、勤奋、创新”的校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曾入选全国27所“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并荣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现为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规划项目院校、四川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院校、四川省教育综合改革和创新改革试点单位。学校是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四川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理事长单位;获得“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四川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学校占地1000余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1.28亿元,图书馆藏书123万余册;有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高校哲社重点研究基地等教学科研平台;建有50个建制实验室、200个功能实验室,其中校企合作共建的功能实验室15个、建制实验室2个;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示范中心1个;在行业骨干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26个,其中3个为省级工程实践教学中心。有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众创空间和成都市级大学生科技创业苗圃等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3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830人,其中,专任教师542人,正高级职称77人,副高级职称222人;博士学位98人,硕士学位479人,“双师型”教师占比20%;国家级教学名师3名,省级教学名师6名,入选四川省“青年千人计划”1名,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40余人次。全日制在校学生13001人。

学校设有13个教学院系和1个继续教育学院,27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管、经4个学科门类,面向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四川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四川省应用型示范专业3个,省级综改试点专业2个。

近年来,学校累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73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39项、市厅级项目200项;获得科研经费3000多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686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67篇,被SCI、EI、CSSCI等检索工具收录193篇;获专利162项,其中发明专利39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类奖励4项。

学校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派出140余人次教师赴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进修交流。与美国扬斯敦州立大学、德国萨尔兰工程和经济应用科学大学、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等境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学生培养、教师培训、科学研究等工作。与加拿大荷兰学院合作培养了十届近千名双文凭毕业生。

学校秉承“手脑并用 学做合一”校训,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比赛中获得国家级一、二等奖,2013年荣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冠军荣誉——“高教社杯”,在2017年第三届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

二、根植地方、魂在应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之路

2012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成都工业学院,学校成为了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省属新建本科院校。面对百年老校如何开启新征程、历史如何传承并重铸辉煌等现实问题,学校进行了认真梳理和分析,完成了对学校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

1.紧紧依靠百年传统,扎根天府大地办大学。

成都工业学院前身创办于1913年。当时,国家刚刚经历了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面对社会巨大变革的震撼、中华民族思想极大解放的召唤,社会秩序亟待恢复、经济亟待发展的需求,一帮仁人志士怀抱“实业兴国”的热忱和梦想,创立了四川职业学校,这就是学校的前身。清末以来,中等实业学校分农、工、商及商船4种,其中中等工业学堂以讲授手工业生产制造的知识与技能、为地方培养人才为宗旨。1913年8月4日,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实业学校令,分实业学校为甲乙两种,故创办4个月后,学校即更名为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

从实业学校发端,我校自创办之初,便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为根本,并在嗣后漫长的办学历史中逐步凝练出“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校训,延续至今。同时,学校自建校至今始终深深扎根成都平原,现在主校区郫都区便位于古蜀国所在地。105年来,学校从未间断过办学,一贯秉持“严谨、朴实、勤奋、创新”的校风,为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百年传统为基础,学校制定了《成都工业学院章程》,明确了“以质量和特色为立校之本,立足成都、服务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依托行业优势,以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素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基层应用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致力于建设一所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并逐步确立了“根植地方,魂在应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本科办学思路。近年来,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作为省属地方高校的使命,以“治蜀兴川”为己任,紧密围绕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学校在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学科领域的优势,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推动四川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倾尽绵薄之力。

2.加快推进创新改革,主动转型发展育人才。

办应用型大学的高校往往是地方新建本科,这是一支有别于研究性大学、传统老本科和高职高专的教育队伍。应用型本科高校以产教融合为主要办学特征,主要培养产业和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破解转型发展改革中顶层设计不够、改革动力不足、体制束缚太多等突出问题。面对高等教育新形势,学校主动转型,积极响应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号召,努力改革创新,紧紧围绕“中国制造 2025 四川行动计划”、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等区域重大战略任务,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改革教育供给侧结构,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促进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价值链有机结合。

学校及时出台了《成都工业学院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明确了“三步走”发展目标;将“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多样化协同育人模式”纳入主要改革任务。为了保证产教融合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学校还制定了《产教融合建设方案》,明确了发展目标、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落实了责任人,建立了跟踪检查、督察问责机制。学校同时编制了《成都工业学院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及分规划,落实了学校发展方略。

学校不断调整和增设应用型本科专业。学校现有工、理、管、经4个门类共27个本科专业,初步形成了以工为主,协调发展理、管、文、经、艺等其它学科,以电子、机械为主要特色,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3个学科专业领域,与我省产业结构升级相适应,面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等主要环节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以深度融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有效服务四川重点发展产业集群。学校深入实施以“产教融合”为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构建并实践以“培养规格与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相融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教学场所与真实工厂相融合”“教师队伍与工程师队伍相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产教“五融合”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重点突破和示范引领。学生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参加全国各类学科竞赛捷报频传。学校招生质量明显提高,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2018年,学校以《转型发展,产教“五融合”,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为题的教改项目获得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获评四川省首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立项。学校综合改革2016、2017连续两年获四川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考核优秀。

3.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积聚共荣共生新优势。

不断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学校在原有与成都地铁、士兰半导体、京东方等知名企业开办订单班,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探索股权共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学校与富士康科技集团成都公司合作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实体运营机构“四川成工富创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打造中国西部智能制造人才培训基地,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入合作。目前,该基地已成为具有培训展示、实验实训、工程教学、科技创新、研发生产等功能较为完善的教学生产场所。这种校企合作新机制既是学校转变思维模式,大胆改革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也是产教深度融合、科教协同创新的一次大胆尝试,更是建设应用型大学的一次体制机制创新。“成工富创”模式实现了校企双赢,使该基地成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面军”、学生创新创业的“助推器”、“政产学研用”的“示范地”、产业转型升级的“好样板”、新工科建设的“试验田”。

同时,学校还依托学科专业平台,紧密对接地方经济,以解决行业企业、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联合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学校自主设立了科研项目的“企业专项”,推动应用型科研活动的开展。企业专项项目采用“企业出题,学校资助、教师作答”的形式,由企业发布需求指南,学校科研基金提供资助,学校教师联合企业人员进行申报并开展项目研究,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截止2017年12月,我校共与26家企业联合发布36项企业专项项目指南,直接指向企业实际问题160余项,涉及自动化技术、智能控制、软件开发、数字识别、无人机等相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企业专项”的尝试,逐步产生了知识溢出效应,有助于推动学校教学水平、服务地方能力和企业技术更新、行业经济增长的共同进步。

不断拓展与地方政府的合作。2016年,学校与成都市郫都区人民政府签订《共建无人机创新创业基地》合作协议,开启菁蓉无人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该基地不仅成为了菁蓉镇双创示范基地的核心项目,还促成郫都区成为全国28个双创示范基地之一。与此同时,学校开始为无人机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2016年,学校招收了首批“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2018年将招收首批“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学校还获批“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应用与技术实验室”和“四川省高校哲社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无人机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两个省级无人机研究平台,着力开展无人机应用研究,解决相关企业技术难题。学校还成为了四川省通用航空协会无人机专委会理事长单位、全国无人机教育联盟理事长单位、中国无人机产业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成都无人机标准编制组组长单位和国家无人机健康有序发展专家成员单位,参与编写了工信部组织的《关于促进和规范民用无人机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为行业的规范和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政府主导、学校主创的创新创业基地打造,实现了校地共同繁荣发展。学校的学科发展方向与地方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既促进了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学校无人机方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

在前期合作基础上,学校进一步联合郫都区政府启动了环工业学院知识经济圈校地共建项目。该项目充分发挥学校电子工程、信息技术等领域学科专业优势及地处郫都区中心城区(紧邻郫都区政府)的区位优势,助力郫都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重点的转型升级、产业新优势培育,实现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到2019年,将建成以“一院(郫都电子信息产业学院)、一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多点”为特征的围绕电子信息全产业链的知识经济圈,形成校地深度协作共建、工业学院校区和郫都街区融合发展的总体格局,最终建成贯通创新链、融入产业链、对接资本链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科技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产业集群效应。目前,学校和郫都区政府共同打造的无人机大街已装修完成工作间100个,工位1500个,会议室30个,共计2万平方米,并完成无人机大街布局、无人机模型群等基础设计。学校同时还与阿坝州、青川县、蒲江县等多个地方政府签订了正式合作框架协议。

4.探索突破机制体制,“厅委共建”创示范。

“厅委共建”的背景。搞产教融合,办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行业、对接产业,既需要高校自身的努力,构建起一整套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和管理机制,更需要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和共同努力。建立产教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仅仅依靠高校不能很好地形成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机制,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往往在持续性、有效性上大打折扣,甚至是两张皮,或者是高校一头热、一厢情愿,这既有高校自身的问题,也有体制不顺、机制不灵、与产教融合发展机制没有形成的问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无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都需要科技和人才的支撑。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地方本科高校供给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行业的需要,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人才培养流程再造和培养模式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我校长期直属原国家电子工业部,1987年起改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省电子工业厅主管,2000年调整为四川省教育厅主管。学校长期为四川电子信息行业和企业发展服务,有深厚的行业产业背景,与企业的关系密切。

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指引下,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转型发展,尽快探索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发展模式,将产教融合、对接产业、服务企业的改革创新引向深入,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在全国应用型高校的建设发展中形成影响和示范,在四川省政府支持下,2018年5月9日,四川省教育厅与省经信委正式签订协议,“厅委共建”成都工业学院。这是由四川省的工业主管部门、产业主管部门和四川省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厅之间签订的第一份协议,标志着我校作为样板,工业部门全力介入学校的共建。

“厅委共建”的内涵。实施“厅委共建”后,在保持对学校原有管理体制不变的情况下,教育厅将进一步加强对成都工业学院的领导,在政策、项目、经费等方面加大对学校的支持力度,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办学环境。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作为工业、产业主管部门,将对学校改革、发展和建设,尤其在产教融合的机制形成、专业集群建设、平台搭建、队伍建设、资源保障等方面给予指导与支持。

“厅委共建”的目标。通过共建,将充分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学校深度对接地方产业,实现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探索产业需求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建成一批高度契合产业需求的科技研发及产业服务平台,有效构建起高校与行业产业在协同培养人才、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有机机制,形成政府企业行业社会协同推进应用型大学发展的工作格局,形成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发展四川模式。

目前,根据《厅委共建实施方案》,经厅、委积极协调,学校已经与相关企业就推动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搭建产业数据中心、研发服务中心等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及现代服务业科技研发及产业服务平台,“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开启产教融合深度对接;学校“双一流”建设、共建专业及实验实训中心、新工科专业建设等正在推进,相关实验室、研究中心获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相关校地共建项目已全面启动。可以说,在各级政府的深切关注下,在行政主管和工业主管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厅委共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战略效应正迅速显现。

三、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立德树人”工作局面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在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引导教师形成严谨治学、从严执教的良好氛围,切实筑牢治学治教基础。通过制定《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意见》《学术道德规范》等制度,将师德教风与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审、各类奖项评选、各种人才培养计划申报相结合,严格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近年来,学校涌现出全国教学名师3名,省级教学名师6名,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7名;全国师德标兵1名,四川省师德标兵2名及数名四川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省优秀辅导员,逐步建成一支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需求的教师队伍。

2.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强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校重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主讲课堂+专家讲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思政教学体系,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强化对学生的德育培养。注重思政课教师“思政课程”与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挖掘学校独特资源,依托校内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毅纪念园”开展对杰出校友陈毅精神的传播和教育。

3.以立德树人宗旨,突出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学校以迎接本科院校各类评审评估为契机,“以教学为中心”加强教学日常管理制度建设,铸牢本科教学基础;在“产教五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内部体制机制改革等各项工作中,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校积极稳妥向前发展。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体会与展望

近年来,成都工业学院以“四个回归”为基本遵循,进

一步强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在地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主要有:

1.回归常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上坚定不移;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实质突破;在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质量上体现成效。

2.回归本分,在“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扎实有力;在服务地方、行业的办学理念、定位上精准、坚持。

3.回归初心,在学科专业建设上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在应用型大学的特色优势上持续夯实。

4.回归梦想,在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机制体制上创新;在深度产教融合的路径和方法上寻求着力点;在内涵式发展、品牌化打造的道路上坚守;在服务社会服务地方行业的过程中体现价值。

常识教好书,本分育好人,初心在救国,梦想能强国。未来,成都工业学院将继续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经信委的指导下,矢志不渝扎根天府大地办大学,回归应用之魂育英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真正建立起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更紧密地与工业部门、四川优势产业相关企业协同育人,在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学校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等方面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发展的四川模式,把成都工业学院建成全国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让学校真正成为四川产业部门人才培养的摇篮,成为人才走向产业的第一车间,为四川省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中国教育部官网

关闭窗口